附录一 自传
叶甫盖尼·扎米亚京
就像在一块拉紧了的黑色窗帘上开了一些小洞一样,这里展示了我幼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餐厅里,一张铺着漆布的桌子,桌上有一盘奇怪的、闪闪发亮的白色东西。真奇怪!这白色的东西眼看着就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盘子里原来是一小块陌生的外部宇宙——那是人们拿给我看的一盘雪。这盘奇妙的雪,至今仍记忆犹新。
同样也是在这间餐厅里。一个人抱着我站在窗前,窗外透过树木可以看到红气球似的太阳正在渐渐暗下来,我觉得就像末日到了一样,更可怕的是母亲不知去了什么地方还没有回来。后来我才知道,那个人就是我的外祖母,在那一秒钟的时间里我急得差点死了。那年我刚一岁半。
后来,在我两三岁的时候,我第一次看见人,许许多多的人,成群的人。那还是在扎顿斯克,父亲和母亲驾着两轮马车,带上我,来到这个城市。教堂、蓝蓝的烟雾、唱诗、灯火,像狗一样号叫的疯女人,吓得我心提到了嗓子眼。终于完事了,我就像一片小木片,和人群一起被挤出门外,这时我已经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在人群当中:父亲和母亲不见了,我再也见不到他们了,我将永远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我坐在一个坟头上,顶着太阳,放声痛哭。我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度过了整整一个小时。
在沃罗涅日。一条河,河里有个我觉得好奇怪的洗澡用的木箱。好大的一个粉红色、胖乎乎、圆滚滚的女人身体在木箱里拍水(后来我在水池里看见白熊时还想起这件事)——那是我母亲的姨妈。我当时觉得很新奇,又有些害怕:我第一次懂得这是女人。
我在窗边等待着,望着空荡荡的街道,那里只有几只鸡在尘土里嬉戏。终于我们家那辆四轮马车拉着父亲从学校里回来了。他坐在高得出奇的座位上,膝盖间夹着一根手杖。我心急火燎地盼着吃午饭的时间快点到来——午饭时我总是大模大样地翻看着报纸,并且把《祖国之子报》(1862年至1901年在彼得堡出版的一份具有自由思想倾向的报纸。——译者注)几个大字读出声来。我已经认识这种神秘的玩意儿——字母。我那时四岁。
夏天。到处散发着药味。突然,我的母亲和几个姨妈慌忙地关上了窗户,锁上了阳台门,于是我把鼻子贴在阳台的玻璃窗上往外看。一辆马车!车夫穿着白大褂,车上蒙着一块白罩单,罩单下面躺着人。他们身体蜷曲着,手和脚微微摆动着。这是一些霍乱病人。霍乱隔离棚就在我们这条街上,离我们家很近。我的心怦怦直跳,我知道了死亡是怎么回事。这时我已经五六岁了。
最后一件事:在八月一个天朗气清的早晨,远处修道院传来嘹亮的钟声。我走过我家房前篱笆围着的小花园,不用抬眼看就知道:窗户开着,母亲、外祖母、姐姐都在看我。因为我第一次穿上长裤(“上街穿的”)、学生制服上衣,身上背着个书包——这是我第一次去学校。送水工人伊兹玛什卡赶着马车一颠一簸迎面走过来,他坐在大木桶上,回头看了我好几眼。我很自豪。我长大了——八岁多了。
这一切都是我在坦波夫平原上的列别江(俄罗斯中部顿河流域的一座城市,1917年前属坦波夫省,今属利佩茨克州。——译者注)经历过的事。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曾描写过的这个列别江向来以赌棍、吉卜赛江湖艺人、马匹交易市场和俄语粗话闻名于世。年代是1884年至1893年。
接下去是像学生制服呢子一样灰溜溜的中学生活。在一片灰色当中,偶尔可以看到美丽的红旗。这面红旗挂在消防瞭望塔上,它在那个时候绝不是象征社会革命,而是表示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不过,在那单调乏味、整齐划一的中学生活中,这倒也算是只有一天的短暂革命了。
悲观的第欧根尼灯(据传说,古希腊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约前404——约前323)为了寻找“正直的人”,曾在大白天提着灯笼上街。本文提到的点灯一事显然是那个二年级学生的暴力杰作。——译者注)——是在我十二岁那年的事。这盏灯是一个身体很壮实的二年级学生点的,蓝紫红三色的灯在我左眼下面足足点了两个星期。我默默地祈求着奇迹,祈求着让这盏灯熄灭。奇迹没有出现。我陷入了沉思。
我常常感到孤独,书读了很多,很早就读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我至今还记得,读《涅陀契卡·涅兹凡诺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中篇小说(未完成,1849)。——译者注)的时候,我激动得全身发抖,脸颊绯红。陀思妥耶夫斯基长期一直是一位长者,甚至是令我敬畏的长者;果戈理(以及很久以后的阿纳托尔·法朗士(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译者注))则是朋友。
自1896年起,在沃罗涅日读中学。我有一个尽人皆知的特长:俄语作文;我还有一个无人知晓的特长:为了“锻炼”自己,在自己身体上做各种各样的试验。
我记得,上七年级那年的春天,我被一只疯狗咬了。我找来一本医书,读了以后知道,狂犬病症状最早出现的时间通常是在两周之内。为了考验一下命运和我的身体,我决定拖过这个时间,看我是否会发疯。在这两周之内我每天写日记(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本日记)。两周过去了,我没有疯。我找到校方领导,报告了这件事,便立即被人送往莫斯科去接种狂犬病疫苗。我这次试验很成功。后来,大约过了十年左右,我在彼得堡的白夜里为恋爱而发疯的时候,我又对自己做了一次试验。这次试验更认真,但未必更高明。
1902年,我脱掉了中学生的灰呢制服。我把金质奖章(扎米亚京毕业于沃罗涅日中学时因成绩优秀而获得金质奖章。——译者注)送到彼得堡的一家当铺,当了二十五个卢布。这枚奖章就留在那里了。
我记得,那是中学的最后一天,在学监的办公室。学监(按照中学里的“官阶表”,他属于“母马”那一级(“官阶表”不过是戏言,“母马”则是学生们送给那位学监的绰号。——译者注))把眼镜推到额头上,一边提裤子(他的裤子总是往下滑),一边递过一本小册子给我。我读了作者在那上面的题词:“献给我的almae matri(拉丁语,意即母校。——译者注)——关于它,我所能回忆到的只有坏的一面,而无其他。帕·叶·晓戈列夫(帕·叶·晓戈列夫(1877——1931),俄国文艺学家和历史学家,十月革命前曾发表过有关十二月党人和普希金生平的著作。——译者注)。”于是学监用训诫的口气,指着我的鼻子,把“О”字读得很重地说:“这好吗?他在我校毕业时也得了奖章,可他都写了些什么!这不进了大牢。请听我的忠告吧:不要去写书,不要走这条路。”训诫没能奏效。
20世纪初期的彼得堡是科米萨尔热夫斯卡娅(科米萨尔热夫斯卡娅(1864——1910),俄国名演员。曾在彼得堡创立以她名字命名的剧院。)、列·安德列耶夫(列·安德列耶夫(1871——1919),俄国作家。)、维特(维特(1849——1915),俄国政治家。曾任交通、财政大臣和总理大臣。他把产业革命引进了俄国。)、普列韦(普列韦(1846——1904),俄国内务大臣兼宪兵司令,极端反动分子,被社会革命党人刺杀。)、披挂着蓝网的走马(俄国宪兵巡逻时骑用的马。)、带顶座的有轨公共马车(有轨电车出现之前的公共交通工具。)、穿制服佩长剑的大学生(指贵族出身的大学生。)和穿高领衬衫的大学生(指穿着领扣在侧面的衬衫的平民出身的大学生。——译者注)的彼得堡。我属于穿高领衬衫的大学生一类。
冬天的一个星期日,涅瓦大街上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他们慢悠悠地走来走去,好像在等待着什么。整个涅瓦大街都由杜马大厦的消防瞭望塔指挥着,人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塔上的大钟。号令发出了——大钟敲响了一下,正午一点,大街上黑压压的人群拥向四面八方,马赛曲、红旗、哥萨克骑兵、清道夫、警察……这是第一次(对我而言)游行示威,时间在1903年。越是逼近1905年,风潮的势头便越加凶猛,群众集会越加热烈。
夏天去了各地工厂实习。“俄罗斯号”轮船,谈笑风生的三等火车车厢,塞瓦斯托波尔,卡马河沿岸的工厂,敖德萨,港口,流浪汉。
1905年的夏天,是在蓝色的大海中、眼花缭乱的事物中、排得满满的日程中度过的,这个夏天填满了人和事。我以实习生的身份,搭乘“俄罗斯号”轮船,从敖德萨航行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君士坦丁堡(即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译者注)、清真寺、伊斯兰教的苦行僧、市场、士麦那(即土耳其港口城市伊兹密尔,古希腊称士麦那。———译者注)的白色大理石海滨大街、贝鲁特的贝都英人(即从事游牧的阿拉伯人,以饲养骆驼和羊为主。——译者注)、雅法(以色列城市,临地中海。1950年和特拉维夫合并。——译者注)的白色拍岸浪、墨绿色的阿菲永(土耳其西部城市。——译者注)、鼠疫流行的塞得港(埃及港口城市,位于苏伊士运河河口。——译者注)、黄白两色的非洲、充斥着英国警察和鳄鱼标本商贩的亚历山大,闻名的塔尔图斯(叙利亚西南部塔尔图斯省的省会,西临地中海,南邻黎巴嫩,为俄国海军舰艇驻扎地。——译者注)。其中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者当数美轮美奂的耶路撒冷,我在那里的一位阿拉伯熟人家里住了大约一个星期。
在返回敖德萨时,正巧遇上史诗般的“波将金号”暴动(1905年6月,俄国黑海舰队的装甲舰“波将金号”爆发起义,水兵们枪决了一批反动军官,竖起了革命红旗,由于未得到其他军舰的支持而告失败。列宁称这次起义为俄国军队中第一次群众性的革命暴动。——译者注)。我和“俄罗斯号”的司机夹在潮水般的人群中,如醉如痴地在港口上游逛了一天一夜,冒着枪林弹雨,目睹了熊熊大火和烧杀抢掠。
那年月要做一名布尔什维克,就等于走一条阻力最大的路线,而我当时就是一名布尔什维克。那是1905年的秋天,罢工迭起,海军部大厦的探照灯划破了涅瓦大街的黑暗,10月17日发布“宣言”,各高等院校纷纷举行集会……
12月的一天晚上,有个名叫尼古拉的、长着一对招风耳的工人朋友来到罗曼巷我那间屋子里,带来一个装面包用的纸袋,纸袋里是火棉(火棉又称焦木素,是制造无烟炸药的原料。——译者注)。“我把这个纸袋放在你这儿吧,特务一直在跟踪我。”“那就放在这儿吧。”这个纸袋就放在左边窗台上,紧挨着一包砂糖和一根香肠。
第二天,我去了维堡区(彼得堡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区。——译者注)的“指挥部”,正当桌子上摊开着地图、巴拉贝伦枪、毛瑟枪的时候,警察闯了进来。我们三十来个人成了瓮中之鳖。可是我那间屋子里左边窗台上还放着那个装面包用的纸袋,床下面是传单。
我们被搜身、毒打之后,分成几个小组。我和另外四个人为一组,正巧靠近窗户。我发现窗外路灯那边有几张我熟悉的面孔,便乘人不备从小窗口扔出一张字条,让他们把我和那四个人屋子里违禁的东西拿走。他们照办了。这是我后来才了解到的,而在此之前,我在施巴列尔大街单独关押了好几个月,这期间我常常梦见左边窗台上那个装过面包的纸袋。
在单独关押期间,我爱上了速记法和英语,我一边学习速记和英语,一边还写诗(这是必然的)。1906年春天我获释,被流放到故乡。
故乡列别江的宁静、钟声和篱笆墙没能留住我多久。到了夏天,我就未经批准住进了彼得堡,后又迁居赫尔辛福斯(即赫尔辛基,1809年俄国瑞典战争后,芬兰并入俄国,成为俄国管辖下享有自治权的大公国。1917年12月苏联政府承认芬兰独立,建立芬兰共和国,定都赫尔辛基。赫尔辛福斯是赫尔辛基的瑞典文名称。——译者注)。我住的那间屋子就在埃德霍尔姆斯哈滕大街,窗户下面就是大海、山崖。每到晚上,当人的面孔还依稀可见的时候,在一块灰色花岗岩上举行集会。到了夜里,就看不见人的面孔了,那块黑乎乎的、暖烘烘的石头,让人觉得很柔软——因为我那间屋子就在附近,而斯维亚堡(芬兰城市,现名芬兰林纳。1809——1917年属俄罗斯帝国,为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基地之一。——译者注)那边打过来的探照灯光也显得轻柔宜人。
一次,在公共浴室里,一位光着身子的同志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光着身子、大腹便便的矮个子。这个大腹便便的矮个子原来是大名鼎鼎的赤卫军(俄国1905年革命期间建立的工人武装组织。——译者注)上尉柯克。又过了些日子,赤卫军也进入了战斗状态。地平线上已经依稀可见喀啷施塔得(位于彼得堡附近,是俄国海防要塞,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1905年10月,这里的水兵起义,反对沙俄政府。——译者注)舰队军舰的黑影和十二英寸大炮的炮弹在水中爆炸时掀起的水柱,隐隐约约听得见斯维亚堡传来的沉闷的大炮声。于是我乔装打扮了一番,戴上一副夹鼻眼镜,返回了彼得堡。
一个国家有议会,高等院校就是国中之小国,它们也有自己的议会,叫作班长委员会。这里也有党派斗争和竞选鼓动,也出海报,印小册子,发表演讲,设立选票箱。我当上了班长委员会委员,还兼任委员会主席。
有一天我收到了传票,传我到区段警察所。警察所里有一张绿色的侦查令,上面写着:为了驱逐出彼得堡,特立案侦查“大学学生叶甫盖尼·伊万诺夫·扎米亚京”。我坦然自若地申述说,我从来没有进过大学(扎米亚京只读过工学院,并没有读过大学(指彼得堡大学)。——译者注),侦查令显然搞错了。我记得警察所长的鹰钩鼻子很像个问号,他说:“嗯……这要查证一下。”这期间我迁至另一个区居住,半年以后,又来了一张传票,又是一份绿色的侦查令,又是“大学学生某某”,又是那个问号,又说要查证。就这样过了五年,到了1911年才终于把绿色侦查令的错误改正过来,我终于被驱逐出彼得堡市。
1908年,我从工学院造船系毕业后,留在本校造船学教研室(自1911年起讲授造船学)。在我的桌上同时摆放着塔式甲板船设计图样和我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稿(指作者的处女作《孤单》。——译者注)。我把这篇小说寄给由奥斯特罗戈尔斯基(奥斯特罗戈尔斯基(1840——1917),俄国教育家、作家。——译者注)主编的《教育》杂志,该刊的纯文学专栏由阿尔齐巴舍夫(阿尔齐巴舍夫(1878——1927),俄国作家。1917年移居国外。——译者注)主持。1908年秋天,小说在《教育》杂志上刊发。现在,每当我遇见曾经读过这篇小说的人,我就像见到我的一位姨妈一样,感到十分难堪,因为我两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她家里当众尿湿了裤子。
此后的三年间,搞造船,教授造船学,和对数尺、图纸打交道,写了一些专业性文章,发表在《内燃机船舶》《俄国造船业》《工学院通报》等刊物上。由于工作的关系,多次外出旅行:沿伏尔加河航行至察里津(现名伏尔加格勒,1925年至1961年称斯大林格勒。是伏尔加河上一个港口城市。——译者注)和阿斯特拉罕,去过卡玛河、顿涅茨克区、里海、阿尔汉格尔斯克、摩尔曼、高加索、克里木半岛。
这一时期,在和图纸、数字打交道的同时,还写了几篇短篇小说。这几篇小说没有送出发表,因为我觉得其中每一篇里都还有一些“不像样的东西”。“像样的东西”到1911年才写出来。这一年白夜白得出奇,有许多非常白亮的东西,也有许多非常阴暗的东西。这一年,这一年我被流放,害了一场重病,神经过度疲劳,以至于完全崩溃。起先,我住在谢斯特罗列茨克(彼得堡附近的城镇。——译者注)一间空闲的别墅,后来,到了冬天,又移居拉赫特(彼得堡附近的城镇。——译者注)。就在这个地方,在冰天雪地的季节里,在孤独和寂寥中写下了《小镇风情》(《小镇风情》(《Уездное》)问世后,受到评论界的好评。——译者注)。完成《小镇风情》之后,我与《箴言》杂志集团(指当时为文学期刊《箴言》撰稿的一批作家。——译者注)、列米佐夫(列米佐夫(1877——1957),俄国作家,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译者注)、普里什文(普里什文(1873——1954),俄国作家,作品题材多与大自然、历史、民间创作有关。——译者注)、伊万诺夫——拉祖姆尼克(伊万诺夫——拉祖姆尼克,生卒年未详,俄国作家。——译者注)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1913年(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年(罗曼诺夫王朝始建于1613年。第一个沙皇是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末代沙皇是尼古拉二世。该王朝被俄国二月革命(1917年)推翻。——译者注)),我获得在彼得堡的居住权。如今又被医生赶出彼得堡(似指作者听了医嘱而离开了彼得堡。——译者注)。我搬到古拉耶夫市居住,在那里建造了几条挖泥船,写了几个短篇和中篇小说《远在天边》(《远在天边》原文为《Накуличках》。——译者注)。这部中篇小说在《箴言》杂志登出后,该刊这一期被书刊检查机关没收,编辑部和作者都被送上了法庭。二月革命爆发前不久开庭审理,被宣布无罪释放。
1915年和1916年之交的冬天又是一个风雪严寒、动荡不安的冬天——一月我挑起一场决斗,三月动身去了英国(指派往英国监造破冰船一事。——译者注)。
此前西方国家当中我只去过德国。柏林看上去很像浓缩了的、百分之八十的彼得堡;英国则不同,英国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就像我当年在亚历山大或耶路撒冷的感受一样。
在这里,起初和钢铁、机器、图纸打交道,在格拉斯哥、纽卡斯尔、桑德兰、南希尔兹等地建造破冰船(顺便提一句,其中包括我国最大的破冰船之一——列宁号(这艘破冰船建造之初名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十月革命后更名为“列宁号”。——译者注))。德国人驾着飞艇和飞机从天上往下扔炸弹(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向德国宣战。——译者注)。我在写《岛民》(一部用英文写作、描写英国社会现实的讽刺小说。——译者注)。
当各种报纸赫然登出“Revolution in Russia”、“Abdication of Russian Tzar”(①的大字标题时,我在英国待不下去了。1917年9月我搭乘一艘老掉牙的英国轮船(即使被德国人炸沉也不足惜)返回俄国。我们在海上走了很久,大约五十个小时才抵达卑尔根①①。一路上熄灭灯火,人人都挂着救生圈,备好了救生艇。
1917年和1918年之交的冬天充满了快乐和恐惧:事态急转直下,变幻莫测。船上人家,枪击,搜查,巡夜,家庭夜总会。再往后是:没有有轨电车的街道,带着口袋的人们排长队,每日赶路几十俄里,女老板①①。咸鲱鱼,用咖啡豆粉碎机磨碎的燕麦①①。与燕麦比邻而存的是层出不穷的大而全的创意:出版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经典作品,把一切艺术门类的一切艺术家联合起来,在戏剧舞台上演绎全世界的全部历史。这时我已经无暇顾及设计图样,应用技术已经枯萎,就像枯黄的树叶离我而去(在技术方面,只剩下了在工学院讲课)。与此同时,我在赫尔岑师范学院讲授俄国现代文学,在艺术馆学习班讲授艺术散文技巧,在《世界文学》编委会、全俄作家协会理事会、文学家之家委员会、艺术之家理事会以及一些出版社兼职,主编《艺术之家》、《当代西方》、《俄国当代人》等杂志。这几年写得较少,篇幅较长的作品有《我们》。这部长篇小说于1925年用英文出版,后来译成其他文字,俄文版至今尚未出版。
1925年我背叛了文学,转向戏剧:写了《跳蚤》和《荣誉饶舌家协会》两个剧本。《跳蚤》于1925年2月在小剧院首次上演,《荣誉饶舌家协会》于1925年11月在米哈伊洛夫剧院首次上演。最新的一个剧本——悲剧《阿提拉》①①完成于1928年。在《阿提拉》这个剧本里,我达到了写诗的地步。再往前无路可走了,便又回过头来写起长、短篇小说来。
我认为,如果我1917年不是从英国回来,如果我这些年不是和俄罗斯一起度过的,我肯定无法再从事写作。在彼得堡、莫斯科,在坦波夫省的偏僻地区,在沃洛格达省和普斯科夫省的农村,我积累了许多见闻。
这一段经历到此结束了。我现在还不知道,我的生活里还会出现哪些曲折。
1928年